为进一步提升消费综合效能,高效化解消费矛盾,改善消费环境,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多样化的消费维权需求。黄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2022年度黄冈市12315消费投诉受理平台和12345便民热线消费诉求信息情况,进行综合汇总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22年,黄冈市12315平台和12345平台共收到消费者诉求19720件,其中咨询3952件,占比20.04%;投诉12454件,同比下降10.12%,占比63.15%;举报3314件,同比下降10.91%,占比16.81%(见图一、图二)。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795.71万元。
图一、2022年黄冈市12315和12345平台接收消费者诉求情况
图二、2021年和2022年消费投诉举报量对比图
从消费者投诉举报的途径来看,打电话因其便利性受到消费者青睐,连续两年位居第一。但随着投诉举报渠道进一步畅通,通过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公众号、各类App反映问题增长较快(见图三)。
图三、2021年和2022年各渠道接收消费投诉举报情况
二、各县(市、区)受理消费者诉求情况
2022年,全市共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15768件,其中投诉方面较多的为黄州(3494件)、麻城(1795件)、蕲春(1653件),合计占投诉量的55.74%;举报方面,蕲春(833件)、黄州(691件)、武穴(368件)位列全市前三,合计占举报量的57.09%(见图四)。
图四:2021年各县(市、区)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情况
(单位:件)
从增长情况来看,投诉方面,黄州增幅最大,达到26.00%,其次是高新区,增长13.03%,降幅最大的为红安,达到61.37%,此外罗田、黄梅、英山、武穴降幅超20%;举报方面,龙感湖增长翻倍,武穴(11.85%)、黄州(10.74%)增长超10%,降幅最大的为麻城,达到35.92%,团风降幅超20%,详见下表。
二、12315平台投诉情况分析
2022年,全市12315平台共接收消费者投诉9260件,目前办结8948件,办结率为96.63%。其中商品类投诉5859件,占投诉总量的63.27%;服务类投诉3401件,占投诉总量36.73%。
从商品投诉来看,投诉受理量最大的为一般食品(1997件),其次是其他商品(620件),服装鞋帽(431件)排名第三,交通工具(387件)、家具用品(345件)紧随其后,排名前五合计占比64.52%(见图五)。
图五:商品类投诉排名前五分布图
从服务投诉来看,投诉受理量最大的为餐饮住宿服务(584件),其次是其他服务(513件),排名3-5的依次是教育培训服务(448件)、文化娱乐体育服务(334件)、美容美发洗浴服务(240件),排名前五合计占比62.31%(见图六)。
图六:服务类投诉排名前五分布图
从投诉问题类别来看,投诉受理量较大的问题主要有:其他(3057件)、质量(2037件)、售后服务(1128件)、食品安全(1075件)、合同(675件),合计占比86.09%(见图七)。
图七:投诉问题排名前五分布图
二、12315平台举报情况分析
2022年,全市12315平台共接收消费者举报3152件,目前办结3067件,办结率97.30%。其中商品类举报2488件,占举报总量的78.93%;服务类举报664件,占举报总量的21.07%。
从商品类举报来看,举报量较大的商品主要有:一般食品(661件)、其他商品(500件)、家居用品(267件)、化妆品(158件)、药品(109件),合计占比68.13%(见图八)。
图八:商品类举报排名前五分布图
从服务类举报来看,举报量较大的服务主要有:美容美发洗浴服务(127件)、餐饮住宿服务(123件)、卫生保健社会福利(109件)、其他服务(84件)、教育培训服务(47件),合计占比73.80%(见图九)。
图九:服务类举报排名前五分布图
从举报问题来看,举报量较大的问题主要有:广告违法行为(1623件)、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361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279件)、产品质量违法行为(209件)、其他市场监管领域违法行为(101件),合计占比81.63%(见图十)。
图十:举报问题排名前五分布图
五、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点分析及消费提示
(一)食品问题突出
2022年共接到消费者关于一般食品的投诉1997件、举报661件,位于商品类投诉举报第一位。一是今年开展食品安全“守查保”、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等专项整治活动,消费者对食品问题的关注和维权意识进一步提升。二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外卖产业迅速发展,今年网络订餐纠纷242件,同比增长40.70%。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食品中混有异物;二是食品霉变生虫或者过期;三是网络订餐送餐超时;四是食品广告存在虚假宣传;五是食品包装标签标识存在瑕疵。
消费提示:食品采购做到“三查”:一查食品包装标识是否齐全,防止购买到“三无”产品;二查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防止买到过期食品;三查食品外观,不要购买感官异常的食品,注意索取发票、购货小票等消费凭证。外出就餐时选择环境整洁、证照齐全、食品安全等级较高的餐饮单位就餐。网络订餐要注意查看卖家的食品安全相关资质,选择近距离的餐饮单位订购,尽量缩短食物运送时间,收到食品后要检查食品包装及食材质量,尽量不网购凉菜、生食品种、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
(二)预付式消费侵权问题成顽疾
预付式消费主要集中在健身、餐饮、零售、美容美发、教育培训、游乐场所等领域。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商家没有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就发放预付卡或招募充值会员;二是商家利用格式条款排除、限制消费者权利或减轻自身责任;三是办卡容易退卡难,商家不按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对消费者提出的退卡要求置之不理;四是商家关门、歇业、变更经营场所时未通知消费者,引发群体投诉。
消费提示:消费者选择预付式消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时间长、规模大、口碑好的商家;二是不要轻易被商家推出的优惠打折迷惑,要根据自身的消费需求理性消费,一次性充值金额不宜过大;三是签订合同时,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要约定预付式消费的使用范围、期限、退款条件和违约责任等,特别要注意终止服务、转让等条款。
(三)首饰纠纷调解遇难题
2022年首饰类的投诉193件,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一是饰品出现断裂、脱落、变色等现象,商家不进行售后;二是活动宣传与实际不符,商家不兑现承诺;三是黄金换购存在隐形收费,未提前告知消费者;四是“一口价”黄金饰品销售不规范,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消费者买回家感觉不划算产生纠纷;五是有奖销售误导消费者,奖项设置及中奖概率等未公示,销售的产品价高质低。
消费提示:当前“3D金硬金”、“5G金”等新工艺概念层出不穷,区别于传统的按克销售,一般是“一口价”销售,由于外观更加漂亮和精致,受到消费者青睐,也成了商家重点推销的对象,但如果按克重换算下来,价格较高,且这种工艺的手镯大多是空心设计,保护不好容易压变形或断裂。目前珠宝首饰类售后没有单独的法律法规明确,是否是质量问题引起的难以鉴定。消费者在选购“一口价”黄金时要详细了解三包政策和换购规则,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商家不支持“一口价”换克重,部分能够换购的也需要付出高额的折旧费和工费。消费者要谨慎参与商场门口珠宝玉器店的抽奖活动,勿冲动消费,玉器类饰品鱼龙混杂,消费者难以辨别其真实价值,即使中奖也占不到便宜。
(四)教育培训类纠纷持续增长
消费者投诉举报教育培训服务呈现增长态势,2020、2021、2022年同比分别增长107.79%、53.13%、31.30%。由于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加上疫情反复,导致许多教育机构出现停课停业,关门倒闭的情况。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从以往的课程内容或服务质量欠佳、格式合同条款不公平、虚假或夸大宣传等转向教育培训机构转型、关店造成退款难。
消费提示:教育培训类的投入一般比较大,特别是学科类培训,费用多则数万元,一但商家关门跑路,消费者损失大。消费者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优先选择证照齐全、品牌信誉好、经营年限长的培训机构,不要轻信“速成”、“零基础包拿证”、“轻松月入过万”等字样。签订合同要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退费的约定,警惕合同中存在的不公平格式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