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哲(中国消费者协会)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正是出门游玩的好时节。约上好友,骑上单车,来一场骑行放松身心,岂不快哉!
街头排放的黄色、绿色和蓝色各种单车阵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辆车仿佛都在那里翘首以盼:扫我~扫我~扫我~
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开锁骑车,当然很是方便。不过,今天的文章不是要讨论谁家的车比较好骑、收费和套餐更划算,而是要聚焦这些共享单车上的“牛皮癣”小广告。
小广告们的特点之一就是色调鲜明、主题突出。红底白字、白底蓝字、蓝底黑字,低价处理违章,刻章、办证、发票,简洁的排版,没有多余的废话,配合上二维码和联系电话,充分“利用”好每一寸空间。
其实,车身上都显著表示着“严禁广告”的说明,只是效果貌似不太好。留出来的空白区域,刚好适合来几张不大不小的广告贴片。这些卡片看上去甚至有些挑衅的意味:不装了,我摊牌了,你能把我怎么着?
小广告的特点之二就是靠近车辆正规二维码,目的就是便于混淆,让人扫错。有消费者就曾吐槽,本来打开手机App扫码,一不小心扫到了边上的广告,然后就跳出来一堆广告弹窗和陌生人加好友的申请。还有消费者表示,自己刚扫码就被扣了二百块钱,以为支付的是骑行押金,查询账单时才发现竟然是被其他小公司冒名收款,感觉被“套路”。
在被套路的行为中,还有涉嫌山寨仿冒和虚假广告的行为。例如车身上张贴着“扫码下单吃霸王餐”的提示,看起来像是车企平台策划的福利活动,但稍显粗糙的黑白打印,没有任何落款信息,实际上可能是诱导加微信群的操作,也不排除被扣款的风险。
不仅如此,卡片之间的竞争也挺激烈。这不,同样都是代开发票,蓝色卡片就盖住了白色卡片。不知道上一家贴小广告的人看到了会不会不高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美团平台肯定非常不满意!
除了车身和车尾被各种简单粗暴的张贴方式侵占,还有人对车轮和车坐椅下手了。下面这个“物业直租”的广告卡片,直接粘贴覆盖了一大半个车垫,实属是有些过分了。
相比之下,另一辆哈啰单车车筐内A4纸打印后裁剪而成的“免中介费”自制卡片,显得就不够“专业”和“正规”了。想必是为了节约成本和赶时间,随手一放下就赶紧撤了。
共享单车身上最被小广告“青睐”的阵地非车筐莫属,位置佳,视野好,可操作面积大。人们总能看到,有些卡片已经褪色了,有些卡片被覆盖掉了,有些被撕掉后仍残留着最后的倔强。
私密会所、体验馆、24小时美女服务,颇有些暧昧的美女头像和用词,任谁看一眼都忘不了。车是正经的共享单车,人也是正经的骑车人,结合起来却变身成了行走的广告位,多少有些尴尬。如果是带着小朋友一起骑车,估计会更加尴尬。
北京公积金代理、代开发票、债务重组,1.5元/次的骑行服务竟能匹配好几万、几十万的金融业务,一时间竟有些心潮澎湃了。
最难清理的估计是喷绘在筐底的广告,个人Pos机、养卡套现专用。不知道这个广告投放成本高不高,但是肯定是极难清理的。
除了上述案例,还有关于“办理学历、学信网可查”“京牌指标”“消除违章”“收驾照分”“博彩娱乐网站、充值就送”等信息。无一例外,这些都是属于人们熟知的“灰色”产业。
曾经出现在电线杆、公共厕所和老旧小区楼道内的“牛皮癣”小广告,如今粘附在共享单车上四处流动。一方面让消费者观感、体验不佳,不少人误操作后还可能引发后续投诉纠纷;另一方面也让很多共享单车企业和运维人员头疼不已,往往一辆刚清理干净的单车刚投放出去当天就又会被贴上新的小广告。
有共享单车企业通过使用防粘贴涂料来保持车身洁净,或调整车筐内部件构造让卡片难以粘附,但似乎效果有限;也有企业尝试响应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清理行动,通过司法渠道追诉相关责任人和背后公司的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
随着日渐舒适的骑车季到来,共享单车上的小广告可能会加速飘散,或许这也是新消费业态带来的新问题之一,需要在发展去探讨和解决,也离不开监管部门、平台、消费者各方携手推动共治。
每个人都是守护自身消费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3·15来临之际,《中国消费者》杂志联合美团单车、青桔单车发布文明用车倡议和温馨提示:一是文明骑行、爱惜车辆,合理使用企业产品和服务,为自己创造便利,为他人留下洁净;二是安全骑行,不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轻信未加验证的推销推荐信息,扫码用车、支付款项时认准企业官方信息,不在车筐搭载未成年人,切勿损坏车辆;三是勿存侥幸心理,远离“擦边球”信息,涉及资金用款、学历提升、用车或驾照积分等需求,务必通过合法正规渠道办理,最简单的二维码,可能藏着最深的“套路”;四是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遭遇消费纠纷甚至诈骗行为时,应当及时留存证据信息,向客服进行申诉报备,或向有关部门寻求专业支持,立法理性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