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家装烦恼的前三名,
防水补漏一定在列。
渗漏被视为建筑物的癌症,
不仅会导致建筑发霉受损,
还可能破坏邻里关系。
很多人在遭遇房屋渗漏时,
为了尽快处理,
都会较为急切地寻找维修团队,
却往往是“病急乱投医”,
也就是说很容易落入“防水补漏”的骗局中。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防水补漏的那些事
如有雷同,纯属实事
▶▶▶
南瓜家客厅地板渗水,急坏了南瓜的婆婆。“这要赶紧找人来修呀,不然漏到楼下邻居家可就麻烦了,”情急之下婆婆拿出手机就拨通了网上搜到的补漏专线: 4001692285。几分钟后,就有个自称补漏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过来,约定了上门时间。
当天上午工作人员上门后,用仪器在客厅扫了一圈,然后就告诉南瓜婆婆现在有一种新技术——注胶补漏,不破坏地板,补漏效果杠杠的,160元一斤。老人家对这项材料的单价没有概念,便让师傅立马开始开工,师傅在卫生间地面打了一个孔后,就开始用高压泵往孔里注胶,没过多久,施工就完成了。结算施工费用时,师傅对所用的胶状材料进行称重,一共49斤,共计7840元。老人家一听,慌了神,怎么补个漏,20分钟都不到,就接近8000块了!于是,给南瓜打了电话,南瓜告诉婆婆,您这是遭遇到补漏注胶骗局了!
南瓜赶忙回到家,跟师傅当面交涉,请师傅提供1.施工合同;2.胶状材料160元一斤的收费依据;3.胶状材料的合格证明。
最后,师傅默默离开了......
真是忍不住给南瓜这波操作点赞
666
可是在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的情况下
又有多少人能有效避坑呢?
那些防水补漏骗局是如何诱人入局的?
01
李鬼变李逵
不怕马路上那些无资质的“防水游击队”,就怕它伪装成某知名防水品牌,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投放直戳用户痛点的虚假广告,获取表单信息。甚至靠碰瓷知名防水企业或同音字之类的,鼓吹自己是“全国连锁”,实际上连办公场地都没有。
02
假装很专业
为了体现‘专业’进一步获取信任,他们会先给需求用户打电话沟通,除了摸清房子的漏水情况外,最重要的还是想摸清需求用户的性格是否好把控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然后再出示所谓的‘施工方案’,让人觉得他们正规得很。
03
按料收费
无论你是通过线上线下哪种渠道找到的防水施工队,只要他们只告知你材料费,并要求结束之后按耗材进行费用结算的情况一定要小心。有很多人觉得’材料按75-160元每斤计算‘不是很贵,但材料的使用量可多可少,业主难以监督,一旦不良施工队跟你说消耗了上百斤的材料,那么上千乃至上万元的施工费用,都是有可能的。
有些人虽然意识到上当受骗了,想据理力争,但当对方拿出随身携带的制式合同和公章,说会跟你签订正式合同,并约定质保时长时,一看又是这么‘正规’的流程,也就只好认了。
04
售后无门
当你动辄了上万维修费来补漏的地方,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又漏水了,甚至比之前更严重。一打售后电话,只有一句“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显然妥妥的早已把你拉入了黑名单,想投诉,才发现是’李鬼‘充’李逵‘,或是根本就找不到合同中所谓的防水公司,最后,只能苦水自吞。
这就是骗子的连环套,让人不得不防。当然了,除了上述的按料收费外,还有低价诱惑、假合同、花式增项、以次充好等不同骗局。所以大家有相关的维修需求时,一定要找正规的平台、品牌,通过正规渠道(如品牌官网,官方公众号)下单施工。
车谷消协在此提醒您
1.不可轻信新闻网页、短视频平台、搜索平台、面包车身上等各式各样的房屋补漏广告。
2.尽量找当地有固定场所的商家,可以要求经营者提供资质证明,如是否具备房屋补漏资质。
3.在施工前先询问施工人员所用材料的单价及预计用量,并约定超过预计用量的违约责任(要求商家降低单价、扣除价款等方式)。
4.查看防水材料的品名标识,施工人员往往带来的胶水是个大白桶,没有任何标签。消费者可以进一步要求其提供所用材料的名称、来源渠道、生产厂家、生产批次、合格证明等信息。
5.保留施工记录、交易凭证、支付凭证、施工人员信息等证据,以备后续维权使用。
最后,再次强调!
消费者应选择资质合规的装修公司,
且须签订书面合同,保障双方合法权益。